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科普园地
科普园地
之江心学(第821期):男女有别: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性别差异
2023-05-17    编辑:管理员    浏览:354
本期作者简介
  钱玲林,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目前主要从事心内科常见病的诊疗及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3篇。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车晓汝,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的诊治和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心脏康复治疗。2014-2015年于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及康奈尔—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纽约长老会医院心脏中心(New York Presbyterian Hospital )接受临床培训。2019-2021年于德国Charité–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行博士课题研究。目前担任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研究学组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冠心病康复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十余篇。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趋势已然年轻化,而与年龄相仿的男性相比,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年轻女性的住院死亡率更高,而且这种差异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此外,先前的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首次发作后,年轻女性的复发住院率更高,健康状况也比男性差。然而,女性在出院后一年是否有更高的心血管和非心血管住院风险尚不清楚。近期在JACC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关于18至55岁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后1年预后的性别差异。
  方法:使用来自VIRGO(性别对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作用)研究的数据,该研究招募了103家美国医院的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共纳入2979名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美国患者。通过计算发病率和95%置信区间的IR比率,比较了全因和特定原因住院的性别差异。然后进行了顺序建模,通过计算死亡的次分布住院率(SHR)来评估性别差异。
  结果:在2979名患者中,有905(30.4%)名患者至少在出院后一年内发生一次再住院事件。住院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相关(女性的IR:171.8 [95%CI:153.6-192.2],男性的IR:11.7[95%CI:97.3-142.6]),其次是非心脏住院因素(女性的IR:145.8[95%CI:129.2-164.5],男性的69.6[95%CI:54.5-88.9])。此外,冠状动脉相关住院(SHR:1.33;95%CI:1.04-1.70;P¼0.02)和非心脏病住院(SHR:1.51;95%CI:1.13-2.07;P¼0.01)都存在性别差异。
  与男性相比,女性中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既往中风和肾病等合并症的患病率更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4.2%对42.1%;P<0.001)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心肌梗死(12.8%对2.9%;P<0.001)在女性患者中更常见。出院时,女性的总住院时间更长,接受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的比率较低,包括阿司匹林(92.6%对95.0%;P<0.02)、他汀类药物(67.5%对71.7%;P<0.001)、β受体阻滞剂(89.6%对94.1%;P<001)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61.2%对70.6%;P<0.01)(表1)。

表1,急性心肌梗死年轻患者基线人口学中的性别差异
  女性和男性在出院后1年内观察到的全因住院率分别为34.8%(95%CI:32.7%-36.9%)和23.0%(95%CI:220.4%-25.8%)(表2)。女性住院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相关,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其次是非心脏病和其他心脏病或卒中住院,包括心力衰竭住院和其他心脏原因。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冠状动脉相关事件(IRR:1.46;95%CI:1.16至1.84;P<0.001)和非心脏原因或中风事件(IRF:2.10;95%CI:1.59-2.80;P<0.001)住院率较高,而因其他心脏病或卒中住院率相似(IRR:1.09;95%CI:0.78-1.56;P<0.61)。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调整后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全因住院、冠状动脉相关和非心脏原因住院在出院后第一个月达到峰值,并在出院后3个月逐渐下降,达到稳定状态(图1)。

表2,年轻男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1年后的发病率和发病率比率

图1,年轻男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1年后的住院率
  经混杂因素调整后的竞争性风险分析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1年全因、冠状动脉相关和非心脏住院的风险始终较高(图2)。

图2,急性心肌梗死年轻患者出院1年后经混杂因素调整后的住院率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年轻女性出院后一年的住院率较男性明显升高,其中冠状动脉相关因素住院最为常见。而非心脏因素住院率显示出最显著的性别差异,该因素中女性住院率较男性更高。
之江心学评述:
  该研究结果说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的年轻女性在出院后一年住院的风险较男性更高。该研究在几个重要方面对现有文献做了扩展。首先,该研究对临床上重要心血管事件一年发病率的性别差异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全因死亡和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群体中的特定急性事件。其次,关于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的具体原因进行报道。在女性患者中非心脏事件住院率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是由于合并症和心理健康因素导致的。该研究提示除了优化二级预防策略,以减少冠状动脉相关住院外,还有必要对非心脏事件住院原因进行关注,以及其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Sawano M, Lu Y, Caraballo C, Mahajan S, Dreyer R, Lichtman JH, D'Onofrio G, Spatz E, Khera R, Onuma O, Murugiah K, Spertus JA, Krumholz HM. Sex Difference in Outcom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Patients. J Am Coll Cardiol. 2023 May 9;81(18):1797-1806.
王利宏主任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杭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心血管内科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曾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工作。目前担任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心律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心血管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长三角心血管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心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委员、心衰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脏学会理事,中国医促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常委、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入选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家重点专项十三五计划、国家卫计委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与循环》、《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Diabe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等杂志审稿人。是国家卫生部心脏介入手术培训导师,已主刀完成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左心耳封堵术和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介入手术等近万例。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内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方面人才。医生39名(其中博士学位19名,硕士学位18名);正高职称11名,副高职称15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护理人员60人,副主任护师2名。目前有112张床位,其中CCU20张,心导管室3个,心功能室1个,拥有世界最先进的DSA机3台、电生理仪2台,飞利浦心超机1台。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仅有的一家同时具备“冠脉介入、射频消融和起搏、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成人)”三大心脏介入手术培训基地的医院。是中国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CRT植入技术培训基地。是国内最早引进先进的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3000)医院之一,在无X射线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省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也是国内最早应用冠脉内血栓吸出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医院之一。应用经皮心肺辅助循环支持技术(叶克膜),打破极危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禁区。在省内最早采用介入技术封堵心肌梗塞室间隔穿孔,努力拯救高危患者的生命。在浙江省率先应用Ampla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最顶尖的杂志 Circulation、Hypertension、Journal of Hypertension、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其它厅局级等课题40余项。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各1项。